江南物语|坛头见闻
潮新闻客户端 沈志权
坛头,近年在家乡武义的朋友圈每每被刷屏。武义话称“岩石”为“[石+玄](音tan,电脑无此字符)头”,与“坛头”谐音,但此处指的不是岩石,而是一处建在螺蛳形岩石上的古村落。
综合朋友圈信息,概括起来可分两类。一类是盛赞坛头“好牛”:沉寂了数百年的坛头古村,在乡村振兴中凤凰涅槃,积极探索发展文旅新业态,先后斩获全球人居环境村落范例,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之家、中国孝道楹联文化村,浙江省文化示范村、艺术乡建典型案例、浙江省首批传统村落、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等殊荣,成了武义乃至浙中艺术乡建的“范儿”和网红打卡地,三年疫情期间,年接待游客仍超过20万人次。一类是极言坛头“好玩”:在这里,有湿地,有白鹭,有松林,有美食;可泛舟,可露营,可烧烤,可放飞心情;亦可品咖啡、学制陶,品读诗书、寻觅乡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癸卯仲夏,与卢敦基、孙昌建、周维强、陈华胜诸君应邀去武义采风,住宿的地方恰好被安排在坛头民宿。于是,一早便从金华独自驾车前往,以便在坛头等待杭州来的客人,并借此机会一探这个声名日隆的艺术乡建明星村。
坛头村,隶属于武义县履坦镇,坐落在武义江与白鹭溪的交汇处,距武义县城8公里,金华过去也只需30分钟的车程。从235义武公路拐进坛头湿地,远远便见坛头古村站立在一个平地凸起的小山包上,青砖黛瓦,高耸的马头墙,绿树掩映,薄雾缭绕,颇具烟雨江南的气质与神韵。
到达村口停好车,早已在那里等候的朱文宝便迎上来带我去参观古村落。朱文宝是坛头人氏、武义县壶山街道退休干部,他桑梓情深,近年撰写了几十万字的《坛头村志》书稿,可谓是坛头的百事通。路上,他给我讲述了坛头村的前世今生。
坛头朱氏祖先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由丽水库川迁徙而来,开始聚居在白鹭溪边的小桃溪,由于地势低洼,十年九涝,灾情不断,族群繁衍缓慢。据传,坛头始祖朱思杰(字万璋)出生时,其母徐氏因难产脱肠致死。朱万璋18岁大婚之夜,梦见母亲徐氏向他款款走来,对他说:18年来,我们母子虽阴阳相隔,但母亲不仅时时关注着儿子的成长,而且还为儿子找到一处宜居兴族的风水宝地。母亲告诉他,此地东去五里地,有一平地凸起的巨岩,前有深泉,后有高山,东临白鹭溪,西接铜锣山。巨岩形似螺蛳,头南股北,头部位置有两条寸草不生的小径,宛如螺蛳的两条触须,一条伸向千年不涸的鲶鱼泉,一条伸向古木参天的后山头。你快快率领族人寻找此地建村,这里将是朱氏家族的发祥地!说完,母亲隐然离去。朱万璋醒后,梦境历历,天亮后即率族人寻访。经过多日寻找,终于找到梦境中母亲指点的风水宝地,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开启了朱氏坛头建村的历史。
历时三年,朱万璋率众在坛头建起九九八十一间房子,举族迁居于此。为感恩母亲,朱万璋在花厅特留一间上房,摆设母亲生前床铺、家具,每天早晚两次请安,一日三餐摆上碗筷,与亡母同桌共餐,数十年如一日,从不怠慢。他的孝行感化着村民,也感动了乡邻,成为当地美谈。后来,此事上闻于朝廷,当朝皇帝特赐“懿德堂”御匾,赐封朱万璋母亲徐氏为“螺蛳娘娘”、朱万璋为“大孝子”、花厅前面的弄巷为“孝道”。坛头建村700余年来,朱氏子孙秉承祖训,以孝道传家,此风长存至今。
古时,坛头为婺州窑陶瓷生产地与集散地之一,村西即为古窑街,村民大多以制陶烧窑谋生,鼎盛时附近有九条龙窑,人称“九窑朝朱”,繁华一时。后因制陶业衰落,窑场大多废弃,坛头成了“烂河滩”,村民以采砂为经济来源,古村开始走向落寞。2014年,坛头被列为武义县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试点,村里在规划旧村改造和湿地公园开发时,打算把村中所有破旧古建筑拆除重建新村,但参与规划的武义县博物馆副馆长薛骁百却拍案而起,阻止道:“谁拆了这些古建筑,谁就是历史的罪人!”于是,村党支部书记林卫良决定在村西坡地另辟地基建新村,把包括17幢明清古建筑在内的50余幢老房子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并进行了局部修缮,但一直闲置着无人问津。
2017年,与妻子一起在武义办企业的兰溪人徐成斌“偶遇”坛头,即被这里的古老建筑、田园风光所吸引,觉得这里就是他一直逐梦的田庐家园。他是一位有情怀、有实力、懂经营的文人企业家,经过多次考察,综合分析坛头的生态、文化、区位优势,认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有可为,于是就向村里一口气租下光裕堂、西间里、奶婆厅等10余幢古建筑,创办了浙江田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为入驻坛头的第一家企业。入驻五年来,“田庐”先后开发了民宿、餐饮、研学、会务、艺术展览、文化休闲等业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150余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吸引了不少社会资本投资坛头。如今,村里已有民宿、餐厅、研学社、书画馆、婺州窑、电商中心、露营基地等20余家文旅业态,村集体仅年租金收入就超过了百万元,村民通过祖宅入股每年可参与分红,就业也不用出村,还可在家门口摆摊出售农特产品,日子越过越红火。徐成斌也被村民选为坛头村委会委员,并入选浙江省首批“艺术乡建”带头人。
说话间,我们来到古村落台门前,朱文宝指着路旁一条伸向林间的小径道:“看,这就是传说中伸向后山头的那条螺蛳触须。另一条伸向鲶鱼泉的,前几年做潘午塘边的公路时被挖掉了,而鲶鱼泉就在如今的潘午塘中央位置。”
请输入图片描述
拾级而上,来到光裕堂,在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人们正在忙着整理桌椅。朱文宝说,这里昨晚刚举办过一场端午诗会。“田庐”一年要在光裕堂举办元旦、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多场诗会,还有不定期的个人专场诗会与文人雅集。我们本想去游客接待中心先登记入住,却见里面的人不少,有夜宿的游客在退房,有新来的游客在排队等待登记,于是退出,穿过台门,进入懿德堂。
懿德堂是目前坛头村预留的公共空间,既是村里的议事大厅,也是驻村企业开展活动的场所,四壁布置着坛头历史变迁的图文与驻村单位的标牌。我被其中一块“武义明招文化传承政协委员会客厅”的牌子所吸引:“村里还设立政协委员会客厅?”朱文宝答曰;“坛头设有两个政协委员会客厅,这个是县政协委员会客厅,还有一个省政协委员会客厅,设在宾德堂。武义县政协委员会客厅5年来在坛头组织各类协商议事、课题调研、界别活动以及主办明招文化学术研讨会、叶一苇书画展、第三届中国年度新诗奖颁奖典礼等文化活动60余次,为坛头的乡村振兴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懿德堂与花厅之间逼仄的鹅卵石“孝道”东头,有个“缘莱小院”,主人名叫袁义红。她是安徽合肥人,在武义办企业,事业有成,生活富足。她本拟应邀来“田庐”当总经理,到坛头后却被这里的宁静秀美所打动,就干脆租下这座小院自己当起了老板,经营茶歇、培训、手作、团建等业务。她说,入驻坛头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喜欢这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每天早上来上班,只要一踏进这个小院,心情就特别舒畅。平时,有业务就干活,没业务就煮一壶茶,看书,弹琴,听音乐。隔壁有位老婆婆,经常会送自种的新鲜菜蔬给她,就相邀一起喝茶,拉家常。雨天,坐在天井旁看雨打树叶,听檐头滴水声,特有诗意。在这里,她不仅享受着恬然宁静的生活,还收获了村民的热情与善良。
在村中池塘边,是陈金生和陈英华夫妇创办的武义县窑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由窑场、制陶工坊、研学体验馆、婺州窑陶瓷工艺品陈列室几部分组成。陈英华告知,他们夫妻俩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由县城入驻坛头的。三年来,他们已成功烧制了8窑婺州窑瓷器,不仅受到了游客的喜爱,而且还得到上海、江苏、北京等地收藏家的青睐,年收入达到了200来万元。更可喜的是,通过经常性的指导研学活动,陈金生在传承、传播婺州窑文化的同时,自身的技艺也得到了很好的积淀与升华。
踱步到武义老画家朱志强的民俗画馆,不见主人,却见大门洞开,里面有不少游客在参观,我们也便走了进去。玻璃橱窗里陈列着上百幅武义民俗画,大到古县城全貌、过年过节重大祭祀,小到农民耕田插秧、儿童玩陀螺跳格子、架叠在树上的稻草蓬,全方位展示了武义旧时的风物、礼仪与习俗。游客在此观览画作,总能勾起一段甜美的记忆和乡愁,引起共鸣。
请输入图片描述
行走在用鹅卵石甃成的幽深弄巷里,不时会遇到拍视频的网红、研学的学生和组团的游客,两旁古建筑门前挂着各类招牌,有茶馆、烤饼铺、电商中心、金融服务站,也有咖啡店、奶茶店、蛋糕店,还有诗阁、画院、研学社、体验馆。每个十字路口,都设有雅致温馨的木板指路牌。恍惚间,一时弄不清自己是行走在田野的古村落,还是在城里的古街坊。在这里,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古今交融、雅俗共存、城乡融合、田野芬芳与诗韵画意共生的和美意境。
朱文宝边走边说:“在艺术乡建中,城里人入驻坛头发展文化新业态,以文化因子激活了农村资源,吸引了城里人来农村游玩消费,同时也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以前,村民吃过晚饭,不是睡觉看电视,就是打牌搓麻将,现在却学会了去村边的湿地散步,去村里听音乐、参加诗会、观看书画展,有兴趣的还可以去跟老师学诗学画、学插花学手作,夜生活丰富多彩。作为中国孝道楹联文化村,中国楹联学会和县诗词楹联协会在坛头举办过多次楹联创作培训班,村民们耳濡目染,现在春节写春联,每家都有自己的原创呢。”
请输入图片描述
来到驻村诗人雪鹰创建的中国当代诗人档案资料陈列馆,只见整堵外墙挂满了原木刻写的中国诗人写坛头诗句选,蔚为壮观。雪鹰是安徽淮南人,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兼职多家诗刊主编,在诗界颇具影响力。他与坛头的结缘始于2018年,当时他与武义作协联合在坛头举办中国诗人走进武义暨第二届中国长淮诗歌奖颁奖典礼活动,即被坛头的诗意栖居所吸引,后又获悉浙江省正在开展诗路文化带工程建设,觉得放眼全国还没有像浙江这样重视诗歌文化的,就于2020年从江苏常州一头扎进了浙江坛头,开启了他的驻村诗人生涯。入驻坛头后,雪鹰开展了百名诗人写坛头、全国诗歌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引起诗界的广泛关注,海宁、诸暨、金华、永康、丽水乃至安徽、山东、湖南、海南等地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纷纷慕名来坛头拜访或开展诗歌创作研讨活动。一时间,坛头俨然成了浙中诗歌的高地,“湿地坛头”成了“诗地坛头”。
请输入图片描述
2021年初,雪鹰与武义文艺界开始筹建中国当代诗人档案资料陈列馆,作为诗人艺术乡建、乡村振兴的践行基地。信息发布后,立即得到全国各地诗人的响应和支持,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欣然题写馆名,中国朦胧诗代表诗人梁小斌、中国先锋诗代表诗人梁晓明专程来到坛头赠送自己的诗集、创作手稿与书法作品。两年多来,陈列馆先后收到艾青、臧克家、北岛、舒婷、顾城、杨克、徐敬亚、王小妮、罗振亚、沈泽宜、沈苇、马启代、李不嫁、宫白云等1000余位当代诗人的诗集、手稿与书画以及3000名当代诗人的电子档案资料,并于今年5月顺利开馆。一个村创建中国当代诗人档案资料陈列馆,是坛头艺术乡建的一个大手笔,已被《诗探索》载入“中国诗坛大事记”。
请输入图片描述
雪鹰介绍完陈列馆的布局设计后,送别我们时,不无动情地说:“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三级组织对陈列馆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把它申报立项为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的一个子项目予以扶持,坛头村免费提供了一幢二层楼房作为场馆。作为一名诗人,我庆幸自己入驻坛头,为传播诗歌、为艺术乡建尽了一份绵薄之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往后余生,我也很乐意继续为坛头的未来乡村建设贡献力量。只是——”停了一会,雪鹰继续说道:“只是我,还有驻村画家王唯都是没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全靠一点讲课费、讲座费维持生活,日子过得艰难。尽管田庐董事长徐成斌不时会给予接济,但我真不知道,长此以往,我们在坛头还能坚持多久?”我发现,这位一米八的北方汉子,说这番话时,眼神里充满了羞涩与无奈。
走进不远处的王唯工笔画艺术馆,只见王唯正在辅导学生作画。王唯是湖南邵阳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她是受雪鹰的感召入驻坛头的。王唯说,在坛头驻村三年,忙并快乐着。她已在坛头开办多期工笔画培训班,授徒200余人,年纪最大的67岁,最小的7岁。现在还兼职为当地的小学、中学、老年大学上课。武义是中国工笔画大师潘絜兹的故乡,能在此参与艺术乡建工作,传授工笔画技艺,感到十分荣幸,也非常有意义。
请输入图片描述
登上村中山顶的孝道长廊,放眼四望,一派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北面由远而近依次为后郭山、武义江、松树林,组成坛头村后的三道屏障;东边觅屿露营地、白鹭溪、千亩湿地公园由近而远渐次展开,露营地碧草如茵,过夜的帐篷尚未撤去,遮阳凉棚下已有不少人在烧烤野炊,湿地公园水草丰美,成群的白鹭在飞翔;南面潘午塘轻舟荡漾,绿柳垂堤,越潘午塘,十都畈一马平川;西边丘陵起伏,绿植葱茏,阡陌纵横。而金丽温高速公路、金武快速通道则在东、西部边缘穿境而过。收回视线,只见村里的老屋错落有致,炊烟袅袅。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此时,武义县作协主席鄢子和打来电话,告知杭州的客人已到坛头,因接待中心太忙,先去奶婆厅就餐,然后再办理登记入住。
于是,我们走下山坡,往奶婆厅走去。路过雪鹰的住所时,脑海里闪过雪鹰临别时的那番话语以及说话时的神情,不由心想:在艺术乡建的后续工作中,如何切实解决驻村文学艺术家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留住人才,稳固并壮大文化新业态,持续为振兴乡村发挥作用,这或许正是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认真思考和设法解决的。(本文图片由徐成斌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